■ 2001年,全球正式进老龄化社会。各老龄化进程并不同步,但总体正加速发展。应人口老龄化成为家战略,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一。积极应人口老龄化,是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 当老龄化主要受低生育驱动,人口发展已由“长寿型老龄化”演化为“少子型老龄化”。一方面,中人均预期寿命已接近OECD家均值,不考虑生命科技跨越式发展,未来预期寿命老龄化率提振或相有限。另一方面,总和生育率自1963年7.5高点开始陡峭回落,2022年仅为1.09,相较全球经验呈现未富先低特征。总和生育率降将导致当期和未来年轻人数量行,进而极大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
■ 本文老龄化景进行了预测。中性情形,2032年,老龄化率预计超过21.0%,进超级老龄化社会;2040年升斜率放缓并趋于稳定,到2050年达33.0%。由于假设和输包含了最新观测值,们老龄化率预测值位于市场预测区间沿。
■ 总和生育率假设与公共政策情景紧密关联,是老龄化预测中最具政策意义参数,也是人口预测差异主要来源。简单参照发达家历史经验,或是依据历史数据线性外推,会显著高估近年总和生育率,从而低估未来人口总量行和老龄化深化速度。老龄化先发家本和韩经验显示,政策应尽早有力干预,才有可能提振总和生育率,延缓老龄化发展进程。
■ 当已处于深度老龄化社会,相较其主要经济体呈现四大特征。一是老龄人口总量大,2021年老龄人口近1.88亿,占全球老龄人口总量近四分之一,预计2035年老龄人口将增至3.33亿。二是老龄化开始晚、进程快,从老龄化社会发展至深度老龄化社会经历时长快于多数先发家。三是未富先老,老龄化进程快于现代化进程。四是城乡间、区域间分化,主要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人口迁徙和人口再生产差异影响。
正文
联合认为,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最重要社会趋势之一,影响人类社会方方面面,包括劳动力、金融、住房、交通、社会保障、家庭结构、代际关系等【注释1】。
2019年11,中共中央、务院印发《家积极应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应人口老龄化自此升为家战略。2022年10,党二十大报告提“实施积极应人口老龄化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2023年10,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四。
积极应人口老龄化,是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为此,们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系列深度研究。研究起点,始于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特征。
老龄化:全球人口发展新趋势
历史学家估计,自公元1年至工业革命漫长岁中,全球人口长期处于低增长模式,年均增长率不足分之五。 17 -18世纪现代化进程开启,人类社会才现有意义人口增长(图1)。 1700-2021年间,全球人口从5.9亿升至79亿,年均增长率达8‰。1950-70年代,全球人口年均增长率一度达到20‰峰值,之逐步放缓。
图1:工业革命全球才现有意义人口增长
资料来源: HYDE (2017) , Gapminder (2022) ,联合,商行研究院
人口增速起落背,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人口再生产模式演变。先是死亡率降,人口增速开始升;而生率降,人口增速随之放缓。在此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也相应演化,年轻人口先升降,老龄人口逐步增加,年龄分布逐渐由金字塔形演变为纺锤形(图2)。
图2:人口结构变迁一般经历五个阶段
资料来源:Our world in data,商行研究院
2001年,全球正式进老龄化社会(Aging Society,老龄化率即65岁以人口占比超过7%)【注释2】。各老龄化进程并不同步。现代化进程领先全球欧洲家老龄化发展也最早,法于1860年左右就步了老龄化社会。之老龄化在全球持续演进。例如,本已分别于1969年、1994年、2006年步了老龄化社会、深度老龄化社会(Aged Society,老龄化率 > 14%)和超级老龄化社会(Super-Aged Society,老龄化率 > 21%),2022年老龄化率高达29.5%。
全球老龄化正加速发展,中亦如是,并呈现独特特征。
中老龄化:少子化驱动
新中建立,除部分受自然灾害冲击异常年份外,死亡率、生率相继趋势性降,与全球经验一致(图3)。当人口发展也已处于低生率、低死亡率阶段。2022年,生率降至死亡率方,人口负增长时代正式到来,人口金字塔逐步向“头重脚轻”演化(图4)。
图3:中人口结构演变已处于第三阶段
资料来源:Macrobond,商行研究院
图4:中人口金字塔走向“头重脚轻”
资料来源:联合,Macrobond,商行研究院
在1960年代经历了短暂人口年轻化,老龄化率开始升。1970年代中期,死亡率和生率双双快速降,老龄化进程因此提速。1960-2022年,老龄人口数从2,626增至2亿, 占比从4.0%升至13.7%(图5)。 过去三十年间,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 1992-2002、2002-2012、2012-2022年均老龄化率分别升0.16、0.18、0.45pct。按照联合预测,已分别于2001、2023年步老龄化社会、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将于2034年步超级老龄化社会(图6)。
图5:中老龄人口总量和占比加速升
资料来源:联合,商行研究院
图6:中人口老龄化加速深化
资料来源:联合,商行研究院
不考虑移民影响【注释3】,人口老龄化有两个主要驱动因素:总和生育率降以及预期寿命延长。
一方面,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使得老龄人口数量增加,老龄化率分子和分母等幅增长,推动老龄化率升。人均寿命已趋近际沿,升斜率趋于平缓(图7),老龄化率影响也趋于稳定。受益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中人均预期寿命已从1960年33岁升至2021年78.2岁(男75.5岁、女81.2岁),接近OECD家均值(80岁),显著高于全球均值(71.3岁)。这意味着 不考虑生命科技跨越式发展,未来预期寿命延长老龄化率推升或相有限。
图7:中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资料来源:联合,商行研究院
另一方面,总和生育率降将导致当期和未来年轻人数量行,使得老龄化率分母增长慢于分子,进而加速老龄化进程。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TFR)是一个人口统计指标,测度是一名妇女在其一生中生育孩子数量。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为2.1时,可实现总人口代际平衡(由于自然孕育新生儿男女性别比在105,且有小部分儿童病亡),该水平被称为世代更替率(Replacement Rate)。考虑到人口生男女性别比更高(2021年为108.3),儿童成年死亡率也略高于发达家,世代更替率应高于2.1。联合数据显示,总和生育率自1963年7.5高点开始陡峭回落,1991年跌破2至1.93,2019年再度陡峭行,跌破1.5际警戒线,家卫健委属中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注释4】(称“卫健委人发中心”)估计2022年进一步行至1.09(图8)。
图8:中总和生育率近期现快速降
资料来源:联合,卫健委人发中心,商行研究院
可见, 当老龄化主要受低生育驱动,人口发展已由“长寿型老龄化”演化为“少子型老龄化”。
全球经验显示,各总和生育率总体与经济发展程度负相关(图9)。情况较为特殊,距离趋势线较远,总和生育率呈现未富先低特征。2021 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16,在全球有数据258 个家/区中排名第250,明显低于其发展中家,也低于美1.66和本1.30。在人均GDP和总和生育率数据均可得246个家中,仅乌克兰两项数据同时低于中(图10)。
图9:总和生育率与经济社会发展负相关
资料来源:Macrobond,商行研究院
图10:但中总和生育率未富先低
资料来源:联合,Macrobond,商行研究院
造成低生育原因是多方面。除限制性生育政策外,还包括婴儿死亡率快速行,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育儿成本持续行、社会保障体系逐渐改善,使得女性生育成本与收益倒挂益加剧、生育意愿趋行。值得注意是,育龄女性人口高峰即将于2031年结束。到2035年,中育龄女性数量预计将较2023年降约2,842人,降幅超过16%,提振生育刻不容缓【注释5】。
景预测:老龄化加速深化
中老龄化景进行估计,需要基于完整人口预测【注释6】。近两年中人口主要预测有四套。一是联合人口司发布全球人口预测【注释7】,其中包含中人口预测,最新版发布于2022年,预测区间为2022-2100年。二是卫健委人发中心于2023年发布预测【注释8】,预测区间为2022年到2050年。三是中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称“人大人发中心”)于2022年发表预测【注释9】,预测区间为2021年到2050年。四是育娲人口研究智库(称“育娲人口”)于2023年发表预测【注释10】,预测区间为2023年到2100年。
在述研究基础,结合全球人口最新发展,本文人口发展与老龄化景进行了预测(预测方法详见附录一)。
们预测区间为2021-2050年,基于总和生育率假设区分了积极、中性和风险三种预测情形。们将2021年公布第七次全人口普查(即“七普”)数据作为预测起点。2021-2022年总和生育率假设基于家统计局人口调查结果测算(分别为1.16、1.09)。于2023年及之,中性情形,假设总和生育率到2025年降至1.05,到2035年降至1.0并维持,应较为积极政策干预。积极情形,假设总和生育率到2025年回升至1.1,到2035年回升至1.2并维持,应更为积极政策干预。风险情形,假设总和生育率到2025年降至1.0,到2035年降至0.8并维持,应无增量政策干预。
结合统计局最新公布2023年人口数据,们2023年总和生育率假设尽管已处于主流预测区间限,但可能仍然略高于实际值【注释11】。不论如何,各情形预测均显示未来人口总量将持续行,老龄化将加速深化。相较其主要预测, 由于们假设和输包含了最新观测值,模型预测人口总量行斜率相更为陡峭,老龄化速度相更快。
中性情形,中人口总量自2022年峰值【注释12】(14.1亿)沿抛物线逐渐行, 于2029年跌破14亿,到2035年降至13.63亿,2050年降至12.37亿(图11)。们预测值处于主流预测区间中枢偏低水平,人口总量预测值仅略高于育娲人口(2023)预测。
图11:人口总量预计将逐渐行
资料来源:联合人口司,卫健委人发中心,人大人发中心,育娲人口,商行研究院
中性情形,老龄人口总量和老龄化率预测曲线形态一致呈S形,行斜率在2026年及之较缓,随变陡,2040年再度放缓 (图12)。老龄人口总量预计于2033年突破3亿,2035年达3.33亿,2050年达4.08亿。老龄化率年增幅由2022-2026年0.5pct以内,升至2027-2032年0.7pct以。到2032年,老龄化率将超过21.0%,进超级老龄化社会。2040年,老龄化率升斜率放缓并趋于稳定,2050年达33.0%。们老龄化率预测值始终处于主流预测区间最高水平,与其预测差距在2033年快速走扩。
图12:人口老龄化预计将加速发展
资料来源:联合人口司,卫健委人发中心,人大人发中心,育娲人口,商行研究院
积极情形,人口总量也将于2029年跌破14亿,2050年降至12.68亿;风险情形人口总量将于2028年跌破14亿,2050年降至12.06亿。在这两种情形,中期内老龄人口总量差异不大(总和生育率假设中短期不影响老龄化率分子),进超级老龄化社会年份也与中性情形一致,均在2032年。但之各情形“少子型老龄化”影响差异化显现,到2050年,积极情形老龄化率将达32.2%,风险情形将达33.9%。
关键假设:总和生育率与人口政策
事实,人口预测模型思路方法大同小异【注释13】。造成预测结果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历史数据处理关键假设差异(详见附录二)。其中,历史数据处理方法差异,是联合人口司预测相较其预测更为积极主要原因。各套预测中,预期寿命和人口迁移假设虽存在一定差异,但于人口总量和老龄化率预测影响总体较小。
总和生育率假设是老龄化预测中最具政策意义参数。由于们预测时间相最新,相较其主流预测有了更多观测值,总和生育率假设相最为审慎(图13)。
图13:各套预测中性情形总和生育率假设
资料来源:联合人口司,卫健委人发中心,人大人发中心,育娲人口,商行研究院
其主要预测均假设总和生育率自政策干预当年开始回升,存在高估风险【注释14】。近年总和生育率现快速行,已由2017年1.8降至2023年1.0左右,现超调变化(图14)。 简单参照发达家历史经验,或是依据历史数据线性外推,会显著高估近年总和生育率,从而低估未来人口总量行和老龄化深化速度。这可能导致干预政策力度低于合意水平。 在过去数十年中,联合预测就持续显著高估了长期总和生育率,2016年以来总和生育率超调变化估计不足(详见附录三)。
图14:近期总和生育率现超调变化
资料来源:联合,Wind,商行研究院
事实,全球老龄化先发家在总和生育率行阶段均进行了一定政策干预,包括鼓励生育和移民等。未来总和生育率做假设时,事实也隐含了相应政策情形。毫无疑问,若政策干预缺位,未来总和生育率甚至可能低于各套预测风险情形。
因此,首先需要思考问题是,积极人口政策能总和生育率起到多大提振作用?作为老龄化先发家,本和韩经验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韩与同属东亚文化圈,人口受移民因素影响较小,韩曾推行过计划生育政策,本曾通过政策引导家庭降低生育。之随着总和生育率降,两均转向鼓励生育。总体看,韩政策干预曾在一定时期内(10年)减缓了总和生育率行,甚至一度令其止跌回升。但2015年,两总和生育率再度持续行(图15)【注释15】。
图15:本、韩鼓励生育政策与总和生育率
资料来源:Macrobond,OECD,公开资料,商行研究院
相较之,本情况总体于韩,政策干预以来总和生育率滑较韩更为平缓,第二阶段总和生育率回升更为明显,或许部分源于本政策干预更早、支强度更大。从宏观看,本相关财政支力度大于韩。根据OECD估算,本政府“家庭和儿童类支”占GDP比重由第一阶段末期(2005年)1%升至第三阶段末期(2021年)2.4%。韩政府自2005年开始推“低生育与老龄社会基本计划”,每五年更新一次,目已进第四次计划期(2021-2026)。根据该计划目标投粗略估算,韩在第一阶段预算支约占年均GDP0.58%,第二阶段升至0.85%,第三阶段以来升至1.0%左右。
简单分析韩经验,启示在于,政策应尽早有力干预,才有可能提振总和生育率,延缓老龄化发展进程。
中特征:规模巨大、发加速、未富先老、结构分化
当已处于深度老龄化社会,相较其主要经济体呈现四大特征。
一是老龄人口总量大。 联合估算,2021年老龄人口近1.88亿,接近欧洲和北美区老龄人口之和(2.08亿),占全球老龄人口总量近四分之一(24.3%)(图16),较1990年大幅升5.8pct。们预测,中性情形,2023-2035年,老龄人口将从2.16亿大增至3.33亿,增长超五成,年均增加979,老龄化率将升超9pct至24.5%。2050年老龄人口规模将达4.08亿,老龄化率将升至33%。
图 16:中老龄人口占全球总体近四分之一
资料来源:Macrobond,商行研究院
二是老龄化开始晚、进程快。 老龄化起点相较主要发达家晚了半个世纪。主要欧美家于1870年代至20世纪中叶之间步老龄化社会,包括法(1850年之)、美(1950年)等,本随(1971年)。于2001年才进老龄化社会,略晚于韩(2001年)。相较述先发家,老龄化进程明显更快(图17),从老龄化社会发展至深度老龄化社会经历时长,仅用时约20年,速度远超法(126年)、美(约70年)、也略快于本(25年),仅略慢于韩(18年)。老龄化开始晚、进程快这一特征似乎是不少东亚家共性,韩、泰、新加坡等也是如此。中性情形,未来老龄化仍将快速发展,由深度老龄化社会至超级老龄化社会预计耗时11年,显著快于法(28年)、也快于本(13年)。
图17:中老龄化开始晚、进程快
资料来源:联合,商行研究院
三是未富先老, 老龄化进程快于现代化进程。主要老龄化先发家在进老龄化社会时人均民收并不一定高,但在进老龄化社会均陡峭升,到进深度老龄化社会时经济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相较而言,给定老龄化率,人均民收相更低(图18)。2001年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民收为1,010美元,彼时世界行高收家门槛为人均民收9,265美元。根据们预测,已于2021年步深度老龄化社会【注释16】,当时人均民收为11,950美元,略低于世界行高收家门槛(12,695美元),仅为韩同等老龄化率约三分之一。到2035年,中大概率已进超级老龄化社会,若届时已实现经济发展远景目标,即人均民收达到中等发达家水平20,000美元左右,相较其主要老龄化先发家(本、法)达线时水平(人均民收超30,000美元)仍有较大距离。
图18:中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特征
资料来源:Wind,世界行,商行研究院
四是城乡间、区域间分化, 主要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人口迁徙【注释17】和人口再生产差异影响。一方面,过去20年间,城乡老龄化率显著升,且分化加剧。2000年“五普”时,城、镇、乡老龄化率分别为6.7%、6.0%、7.5%,至2020年“七普”时已升至10.3%、11.2%、17.2%,城乡间老龄化率之差由0.8pct陡峭扩张至6.9pct(图19)。另一方面,老龄化在区域间也明显分化,东北、江浙沪、川渝区老龄化率最深,山东、安徽、湖南、湖北、天津也进了深度老龄化。经济发展水平各区域老龄化率存在正反两方面影响(trade-off),主导效应不尽相同。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流正相关,经济发达区有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收,吸引年轻劳动力流,从而降低老龄化率,典型例子是广东。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与总和生育率负相关、与预期寿命正相关,经济发达区老龄化程度因此加重,典型例子是江浙沪。
图19:中老龄化城乡分化
资料来源:家统计局,商行研究院
附录一:中人口预测模型参数与情形假设
们中人口预测使用了卫健委人发中心研发PADIS软件,其背逻辑仍是基于起始人口数据和各项参数按照队列要素法进行预测。预测基础年份为2020年,预测年份为2021-2050年。们将2021年公布第七次全人口普查(即“七普”)数据作为预测起点。
于起始人口数据,们基于2020年“七普”数据推算得到2020年全年人口总量和分年龄、分性别人口。
于生育水平假设(以总和生育率衡量),已在正文中作详细论述。
于生育模式(各年龄育龄女性总和生育率分布),们采用“七普”数据推断生育模式。
于生性别比,们结合“七普”数据反映短期情况和联合中性假设2022-2050年性别比假设,即性别比逐步降至106.1。
于死亡水平(以预期寿命衡量)、迁移水平(以人口净迁移率衡量),们均采用了联合中性情形假设。
其余参数采用了PADIS系统默认值。
附录二:主要人口预测差异溯源分析
不同人口预测历史数据处理、以及未来情形假设(包括总和生育率、预期寿命、以及人口迁移)有所不同,形成预测之间差异。其中,人口迁移假设、预期寿命假设造成了一定差异,但于人口总量和老龄化预测影响较小。
首先,不同机构历史人口数据处理不同。考虑到统计遗漏,模型历史数据估计值通常高于统计数据,这也是造成中外人口预测差异重要来源。联合人口预测中,中历史人口数据估计值进行了调整,在官方公布人口普查和年度人口数据基础,考虑了人口高估/低估、年龄堆积、以及15岁及以儿童人口计数不足等因素。因此,联合估计中历史人口数据与统计局人口普查/调查所推断人口总量总是存在差异,整体偏高(图20)。在历史人口数据,们起始人口数据(2020年)采用“七普数据”,与人大人发中心、卫健委人发中心基本一致,但较联合人口司总人口数偏低,也导致们人口总量预测大幅低于联合人口司预测。
图20:联合中人口总量估算值偏高
资料来源:Wind,商行研究院
其次,影响人口演变关键要素在于生育、死亡和迁移情况。
一是人口迁移假设。于人口净流家而言,迁人口平均年龄低于总体,因此迁人口越多,老龄化程度也会越深。人口长期呈小幅净流,迁移规律相稳定(图21)。们采用了联合人口司(2022)预测中中性情形人口迁移假设,人大人发中心也是如此,而另外两套预测则忽略了迁移情况。由于过往人口净流在总人口比重较低,不同预测人口迁移假设差异不大、预测结果影响也不大。
图21:中人口迁移规律相稳定
资料来源:联合人口司,商行研究院
二是预期寿命假设。于未来预期寿命假设,们亦采用了联合中性情形假设。其中男性预期寿命假设高于育娲 人口 和人大人发中心,女性预期寿命位于中枢偏高位置,但低于人大人发中心(图22)。不过,过往人口预期寿命升与发达家路径基本一致,联合假设按照发达家演变经验进行估计,其预期寿命中性假设仍不失公允(图23)。
图22:不同预测中预期寿命假设存在差异
资料来源:联合人口司,卫健委人发中心,人大人发中心,育娲人口,商行研究院
图23:中预期寿命演变和联合假设符合规律
资料来源:联合人口司,商行研究院
三是总和生育率假设。总和生育率假设主导了未来中人口预测差异。四套预测中性情形总和生育率假设差异较大,成为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数量、老龄化率差异主要来源。总体来看,人大人发中心(2022) > 联合(2022) > 卫健委人发中心(2023) > 育娲人口(2023) > 研究(2024)。其中,联合假设总和生育率由2021年1.16逐步波动升至2050年1.39;卫健委人发中心假设总和生育率由2022年1.09水平回升至2030年1.6并保持;人大人发中心假设总和生育率由2021年1.6线性波动升至2035年1.45并保持基本不变;育娲人口假设更为悲观,总和生育率由2022年1.07左右逐渐递增到2028年1.1水平并保持。
附录三:联合人口司预测回检
联合往年预测中,中总和生育率长期水平趋于高估,近两年总和生育率断崖式跌估计不足(图24)。2010-2019年间五次预测中,联合均假设中总和生育率将逐步回升,到2050年达1.75-1.82水平。2022年预测中,联合基于“七普”数据大幅调了中未来总和生育率假设,2050年假设调至1.39。
图24:联合历次预测中总和生育率假设偏高
资料来源:联合,Macrobond,商行研究院
这一情况叠加联合历史人口数据调,导致联合中短期内人口总量倾向于高估(图25)、于未来老龄化估计程度不足(图26)。在联合较早预测中,于2010年之老龄化率明显低估,2015-2019四次预测虽有所调,但仍然显著低于统计局公布值,且升斜率明显偏缓。
图25:联合五年内中人口总量倾向于高估
资料来源:联合,Macrobond,商行研究院
图26:联合历次预测低估中老龄化进程
资料来源:联合,Macrobond,商行研究院
总体看,由于联合人口司预测模型假设很大程度参考了发达家人口历史演变趋势,难以解释近期老龄化发展超调变化。
注释
1、参见https://www.un.org/zh/global-issues/ageing。
2、人口学家通过多种指标来刻画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老龄化程度,际描述人口老龄化程度最常使用指标是老龄化率,即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际通常以65岁或60岁作为老龄人口分界线。例如OECD以65岁以作为老龄人口标准,而WHO更多以60岁及以作为标准。人口学领域最初以65岁作为老龄年龄线,是由于65岁左右人群患病和死亡概率明显升。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衡量老龄人口年龄线也在移。联合在2017年及之世界人口预测及报告中,主要以60岁作为老龄人口分界线,而2019年及之则以65岁为线。据此,本文以65岁为标准讨论老龄人口,并计算老龄化率。
3、人口跨境流动总体呈小幅净流。于人口净流家而言,迁人口平均年龄通常低于总体,因此迁人口越多,越会加重老龄化率。不过人口净流总体有限,人口老龄化影响微乎其微。按联合数据估算,2017-2021年间,中每年移民净流约20人,占总人口比重平均为0.014%,期间人口增长负向拖累约-0.07pct,可谓“沧海一粟”。现有移民政策以及人口跨境迁移规律预计难有大幅改变,联合预计未来移民仍将呈现小幅净流态势。
4、中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是家卫健委直属事业单位,发挥人口与发展领域家智库作用。参见http://www.nhc.gov.cn/renshi/s7759/201903/d0248587067e472187330e424ee5d452.shtml。
5、参见丁安华(2021),《岁不与:全面放开生育极具紧迫性》,合意育龄阶段为20至39岁之间,根据本文人口预测更新。
6、人口预测基于历史数据,运用模型,设置关键参数假设,预测得到未来人口估计。在此基础,计算可得老龄化率预测值。人口预测通常基于总和生育率、预期寿命以及人口迁移不同假设,提供多情景预测。例如,联合结合总和生育率、死亡和人口迁移不同假设,预测情景多达10种。
7、联合属人口司全球人口进行趋势分析与预测,发布《全球人口展望》,最早开始于1951年,自1992年起每2-3年发布一次更新。该预测是际广泛引用一套预测,世界行等其际组织也主要引用其结果。
8、张许颖、张翠玲、刘厚莲、李,2023,《人口负增长内在逻辑、趋势特征及策》,《社会发展研究》2023年第1期。(作者单位:中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9、陈卫,2022,《中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趋势预测》,《社会科学辑刊》2022年第5期。(作者单位:中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10、梁建章、任泽平、黄文政、何亚福,2023,《中人口预测报告 2023版》,育娲人口研究,https://file.c-ctrip.com/files/6/yuwa/0R70l12000ap4aa8z4B12.pdf。
11、根据统计局公布2023年人口情况估算,2023年总和生育率约为1.0,略低于们风险、中性、积极三种情形总和生育率假设(分别为1.06、1.08、1.09)。但考虑到疫情期间积压生育意愿或在2024年(龙年)集中释放,们2023-2025年总和生育率假设事实平滑了这一时期内波动。
12、由于们预测以2020年人口数据为起点,基于2021-2022年总和生育率数据,预测人口峰值现在2022年,略晚于统计局人口调查所显示2021年。
13、人口预测主要采用队列要素法(the cohort-component method),队列是指分性别各年龄人口数,要素包括生育、死亡、和迁移,利用人口平衡方程,从基础年份人口推算未来分性别各年龄人口。四套主要预测与本报告预测基本采用这一方法。
14、其中,联合人口司假设总和生育率持续波动回升,至2100年升至1.48左右;卫健委人发中心假设总和生育率于2030年回升至1.6并保持;人大人发中心假设总和生育率于2035年回升至1.45并保持;育娲人口假设总和生育于2028年回升到1.1并保持。们未来生育率假设更为谨慎,中性情形假设生育率至2025年降至1.05,2035年降至1.0并维持。
15、参见Implications of an Unlimited Fertility Policy in China: Lessons from Low Fertility and Population Aging in Japan and Korea, China Pop. & Dev. Studies (2017) 1(2): 16-32。
16、联合人口司(2022)预测进深度老龄化社会年份为2023年。
17、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各区常住人口,包含了流动人口。
-END-
本期作者
谭卓 商行研究院 总经理助理
zhuotan@cmbchina.com
王欣恬 宏观研究员
xintianwang@cmbchina.com
转载声明:
1、本报告为商行研究院已发布报告公开版本,报告内容均为原创。
2、如需转载,请提征得本公众号授权。转载时需要保留全文所有内容,请勿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引用、删节和修改。
3、转载时请注明处为“商行研究院(ID:zsyhyjy)”,并在“原文链接”中保留原始公众号文章链接。
4、授权方式:请参照文末方式联络商行研究院。
注意:未经商行事先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目复制、发送或销售本报告。
商行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责任编辑|余然